跳到主要內容區

[歷史資料]2020地科系展_山海逍遙_企劃書

國立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系

52屆地球科學展【山海逍遙】企劃書

壹、活動宗旨與目的

    每年十一月十一日為國立成功大學之校慶,地球科學系配合校慶活動舉辦「國立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展」,此活動是本系傳承已久且重要的學術活動。地球科學系秉持著教育大眾的理念,無年齡限制,提供一般民眾及有興趣的人士就近學習地球科學的機會,期望能將知識及愛護資源的觀念帶給民眾,珍惜維護我們身邊的環境,並多加思索如何有效利用其實得來不易的資源。部分系展內容亦銜接高中地科課本做主題科普式的延伸,以導覽的方式將課本內容立體化、變的平易近人。地科系展致力於提升青少年對地科領域的理解與興趣,並豐富民眾的知識生活。

   逍遙,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亦有閑適漫步之義。期許此次展覽能帶領閱聽人暢遊地球科學各域,以一個綜觀的視野與舒適的步伐探索古今往來、山南海北、四方上下,因此使用「山海逍遙」做為展覽之名,也希望能與民眾同以樂活的態度欣賞及關懷地球,認識到地球上的各種現象與資源都和萬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次的展覽內容涵蓋地球科學各個領域,共有七個組別:校園岩石組、古生物組、博物館組、海洋組、實驗組、大氣組及遙測組。

    本次展覽期望能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將重要的地球科學知識帶給一般的民眾,讓地球科學的基礎觀念傳播到社會上的各個街衢中。

    另外,地球科學展藉由免費參觀的方式及豐富有趣的活動提升民眾求知的動機,使基礎地球科學得以廣泛推行,歷年來成績卓越,獲得各界來賓的讚賞與支持。今年將延續本系優良傳統,帶領民眾徜徉知識之海。

貳、活動資訊

  一、時間

民國109 117 09001700

民國109 118 09001700

  二、地點

1.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系館

2.成功大學博物館西側2F 地球科學系博物館

(見附錄一)

  三、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承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系學會
 

  四、活動對象

校內學生及一般大眾對地球科學有興趣者

  五、活動規模

1. 第五十一屆觀眾人數:約1500

2. 本屆預期觀眾人數:兩天共約1000人以上

  六、防疫規劃

考慮到今年疫情狀況,本次活動將對會場人數進行控管。

活動當日之前

1.參與人員:需活動實名登記表以及問卷調查(參考活動組參與活動者的健康資格要求,含健康調查及相關衛教宣導)。

活動前

1.參與健康關懷問卷填寫https://app.pers.ncku.edu.tw/ncov/

2.體溫測量、酒精洗手消毒

3.口罩配戴、洗手

4.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

5.發現符合武漢肺炎通報定義的人,撥打 1922 通報衛生單位,後續配合衛生單位進行疫情調查與相關防治措施。

另外,如有發燒情形會先請該人士在旁休息 5 分鐘後再量測,如仍有發燒現象,通報軍訓室校安中心(分機 55555),並禁止繼續參加活動。

活動中

1.口罩配戴

2.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

3.由工作人員微調學員與社員彼此之間的社交距離

4.場內也會提供酒精,作為防疫消毒用

活動後

1.參與人員清冊回報https://forms.gle/1JYXcQr8KFePfefE7

[註1]參考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活動發展組因應新型冠狀病毒校內學生社團活動指引(【版本】更新日期:2020/9/21)

参、活動方式

  • 導覽員以大一為主,大二為輔,負責位民眾進行解說。大三則擔任組長及組內場控,於活動籌備期間指導大一及大二的成員各組知識及導覽技巧、於展覽當日保持動線暢通和民眾觀展的品質。校園岩石組、古生物組、海洋組、大氣組及遙測組共五組,將在地球科學系系館各教室及活動空間內使用展版、模型進行導覽;實驗組將採網路事先報名,開放固定場次邀請民眾一同體驗有趣的實驗;博物館組則於成大博物館針對系上館藏做導覽,帶領民眾進入地球科學的知識殿堂。

  • 活動結束會以問答方式提升觀眾對導覽內容的印象,並予以蒐集各組的印章,憑集章數目多寡可換取本次展覽的不同的紀念教育品,如礦石、化石等等供民眾攜回,不僅能刺激其參與度,亦能乎應系展科普內容,加深民眾對於相關知識的記憶。

肆、活動內容

  • 校園岩石組(8)
  1. 簡介:岩石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建材,但我們曾幾何時認真的觀察過路邊的石椅、肅立在廣場的雄偉雕像?校園岩石組將帶領民眾親自走訪成大校園,藉由實際接觸的方式讓民眾仔細認識每一塊建材、每一尊雕像背後的故事。
  2. 課程準備:將分為三堂課,包括礦物、岩石及校園岩石介紹,由基本觀念循序進入實際體驗。
  1. 礦物:基本定義、物理性質、造岩礦物、手標本觀察。
  2. 岩石:岩石循環、三大岩類介紹及特徵。
    • 火成岩:包溫序列,噴出岩特徵,深成岩特徵。
    • 沉積岩:沉積岩特徵、種類,成岩作用。
    • 變質岩:變質岩特徵,變質作用類型、環境。
  3. 校園岩石介紹:實際走一圈導覽路線,了解岩石位置及岩石介紹。

  • 古生物組(共9人):
  1. 簡介:古生物組今年將以台灣脊椎動物化石為主,藉由觀察、研究化石上的蛛絲馬跡,在每一段歷史當中重現當初的生物和環境,帶領民眾神遊史前動物奔騰,野性而迷人的風光。
  2. 課程準備:結合理論與實習兩部分,內容包括古生物學的簡介、古生代到新生代生物的演化、化石的種類及形成、台南左鎮動物群與澎水道動物群介紹(背景介紹、形成地質環境、動物種類)。待組員具備基礎理論觀念,即結合實習課使其接觸化石實品,學習台灣脊椎動物化石的分類、哺乳類動物齒形(月齒型、丘齒型、脊齒型)的辨認、化石清修等等相關知識。課程堂數由組代視組員吸收情況做調整。

  • 博物館組(共12人):
  1. 簡介:博物館組今年著重兩大領域,分別為礦物及岩石。展覽目的即為將基礎的礦物、岩石知識注入這些原先看似沉默的標本蒐藏,使聽眾能以實物建構對於岩礦概念的理解及印象,激發其對該領域的興趣。
  2. 課程準備:分為礦物、岩石即博物館導覽三部分。
    1. 礦物:從定義開始,逐條解釋並列舉例外,了解礦物、似礦物與其他物質的分界。接著介紹礦物具有的基本性質,從性質原理開始解釋再舉礦物實例做比較,理解各種性質的描述方法。在課程的最後用實際的礦物手標本來觀察各種基本性質,使組員嘗試分辨與描述礦物。
    2. 岩石:介紹岩石定義及三大岩類(火成岩、沉積岩與變質岩)。並詳細介紹各岩類的形成方式、特徵及辨識方法。
    3. 博物館導覽:透過實地導覽課程手把手教導組員每一項展品的故事及各展櫃的導覽要點,以及動線規劃技巧。

  • 海洋組(共9人):
  1. 簡介:海洋之大,佔據地球表面積71%,平均深度達3700公尺。但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卻是如此之少。海洋組帶給大家一個對海洋更深度的認識,包括:海洋起源、運作機制、洋流介紹以及我們現今的情況,還有海洋環保的議題。
  2. 課程內容:包括水的起源、波浪與洋流、海洋酸化、洋流發電與海洋垃圾。水的起源介紹主要假說,如火山說、隕石說這、彗星說及矮型星說;波浪與洋流則介紹海洋水體的移動,搭配海嘯及溫鹽環流等影響生活的主題加深認知;海洋酸化、洋流發電與海洋垃圾則探討海洋環境汙染對生態的影響,以及人類如何運用智慧與創意應對環保問題。課程堂數由組代視組員吸收情況做調整。
  • 實驗組(共10人):
    1. 簡介:實驗組今年主要是向大家展示與地科相關的實驗,開放民眾參與實作DIY,適合親子同樂,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與地球科學知識的連結,透過有趣生動的實作活動使民眾從不同角度了解與親近地球科學。
    2. 實驗主題:
    1. 自製淨水器:先講述台灣的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再來透過此實驗,讓大眾了解水質過濾中,活性碳以及麥飯石所扮演之角色,介紹麥飯石之地科相關知識及其應用,並了解台灣水資源的淨化與處理方式,進而讓民眾去思考生活中所使用的水是多得來不易的。
    2. 電流變色凍:地電量測對於研究地質上有極其深刻之意義,目前被廣泛應用在金屬礦體、地下水等地下勘查,原因是當在進行採礦或土木工程施工前,都必須進行地質研究,由於大面積及破壞性的探勘耗時耗力,亦會破壞完整的地質結構,若透過地電阻量測則可避免以上的缺點。本實驗透過改變果凍內的成分,進而變更電阻,藉由肉眼觀察氫離子、氫氧根離子的移動將電阻的不同視覺化,將抽象的地電阻概念以簡易的方式呈現出來。

  • 大氣組(共11人):
    1. 簡介:大氣現象對於民眾日常生活影響甚劇,台灣處在一個每年眾多颱風環繞的地帶,更是對此不陌生。然而大氣組將用深入淺出的講解來讓民眾一覽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大氣現象,將平時新聞及報章雜誌上常見的氣象名詞透過介紹其名稱由來、成因及簡易數值呈現,讓民眾有更深入的認識。
    2. 課程準備:將分為三堂課,先介紹大尺度之行星風系綜觀全球大氣,再深入探討影響氣候甚巨的大氣主題如震盪指數,最後介紹最貼近民眾的大氣災害之形成及現象解釋。
      1. 行星風系:理論演進、風向作用力、風帶季移、海陸分布。
      2. 震盪指數:現象介紹、數值觀測及計算、北極震盪、聖嬰現象-南方震盪。
      3. 常見災害:颱風、龍捲風、災害形成與應變措施。

  • 遙測組(共9人):
    1. 簡介:遙測組將傳遞遙感探測之原理與技術,推廣遙測於地科方面的應用,普及相關知識及國內頂尖人士做出的貢獻給大眾及學生瞭解,與衛星遙測方面的發展與成果。
    2. 課程準備:主要分為遙感探測、人造衛星及BigGis應用。課程堂數由組代視組員吸收情況做調整。
      1. 遙感探測:首先介紹定義、操作程序還有執行平台與遙測在物理上的應用理解,接著是遙測傳感器的認識,以及成像原理與各種解析度的說明。
      2. 人造衛星:包含衛星系統的架構、人造衛星的分類,從其功能、重量、軌道傾角、軌道高度、軌道形狀與同步軌道等方面切入探討。
        • 福爾摩沙系列衛星介紹:從福衛一號首次發射,對於台灣太空產業帶來的光景開始,到福衛二號的升空證明了台灣擁有自主完成衛星的能力,並且拍攝了許多遙測影像,在農業規劃、土地利用、環境監控與災害評估上都提供了相當的幫助。最後服役中的福衛五號,更是第一顆國產光學遙測衛星。透過了解福衛系列的人造衛星,也認識台灣衛星的發展歷程。
      3. BigGIS巨量資訊空間系統:介紹如何使用網頁系統功能、遙測影像查詢(以台灣為例)。藉此讓學員與觀眾更能輕易地接觸衛星遙測,並且學習進行相關的應用。


 

瀏覽數: